中国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 链博会的举办方,正展现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的决心和担当。
首届链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聚焦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展览总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 5 大产业链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吸引了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参展,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 “链主企业” 都是首次公开展示各自的完整供应链。
链博会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上中下游产业合作、一起发展。众多参展商都表示,链博会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各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交流互鉴。如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氢能业务总经理胡华利表示,利用链博会的机会与同行交流,寻找合作机会;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认为,链博会完全契合了工业的生态,中国供应链稳定且机会多,希望在中国加大制造业投资,做好各级供应链的增链补链;AGC 中国总代表上田敏裕指出,全球跨国企业脱离中国很难得到大的发展,中国供应链的成功是全世界的机会;帝斯曼 - 芬美意中国总裁周涛表示,全球供应链一体化合作背景下,期待热情参加其中添砖加瓦。
首届链博会在办展理念上更看重在 “链” 上做文章,在办展方式上更看重从展产品到展链条再到展生态,在办展成效上更看重长期合作和一起发展,纵向展示各链条各环节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横向展示金融、物流和平台企业等服务。多家展商已预约第二届链博会展位,体现了链博会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链博会的举办充足表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大国担当,传递出我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强烈信号。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 13 年居世界首位,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持续完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工业门类齐全,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这种完整性不仅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在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中国既是全球供应链融合发展的受益者、维护者,也是构建全球供应链新生态的探索者、建设者。湖南宁乡政府搭桥,带领工信部门梳理园区企业,释放 “链主” 带动吸附效应,让供应链变成 “共赢链”。一家生产轮胎等非金属件产品的企业与 “链主” 企业合作,既解决了 “链主” 外省采购成本高、周期长的烦恼,又为供应商提供了每年近 5000 万元的订单。另一家生产油缸类产品的企业也在政府协调下与 “链主” 企业达成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中国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不断的提高。产业大量使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方法,总体呈现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新兴技术特征。我国数字供应链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8.25 万亿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27.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6.94%,2023 年数字供应链市场规模将突破 32 万亿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为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平台的发展驶入 “快车道”。我国成为全世界拥有灯塔工厂数量最多的国家,达到 50 座,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
此外,中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助力全球供应链畅通高效,确保全球经济平稳运行。中央多次开会强调优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吸引力巨大,拥有完善的供应链支撑体系、强大的物流体系、广阔的市场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 30%,570 多家工业公司入围全球研发投入 2500 强。中国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慢慢地加强,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虽面临瓶颈,但在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和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也在不断磨练进步。
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建设开放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贸促会举办的链博会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搭建了全新的交流合作平台。第二届链博会开幕式上,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并致辞,提出三点倡议,深化分工协作、突出创新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互利共赢、优化升级、绿色转型。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加深入、创新引领更突出,为世界各国构筑起产业互融、创新互促、市场互通的桥梁。
总之,中国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展现出大国担当。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成为众多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
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可以大幅摊薄制造业的研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发成本甚至原材料采购成本。这种规模优势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 30%-40%。一类产品只要中国能够生产,马上就能大幅压低同种类型的产品售价,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威力所在。
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造就了中国经济独一无二的强大竞争力,进而造就了不会轻易被撼动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分工格局。产地销和销地产这两种模式在中国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施展。
以电、光、锂这 “新三样” 为代表,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出口为代表,中国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外贸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
商务部明确,要合理扩大进口,密切同贸易伙伴的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各国高品质的产品进口,从而稳定全球贸易供应链。
从门类齐全的 “世界工厂” 到商机无限的 “世界市场”,中国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为贸易伙伴更好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造就业岗位、实现产业体系升级提供了机遇。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变成全球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全球经济恢复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共享市场机遇,带来的利好实打实、沉甸甸。对中国自身来讲,共享市场机遇有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也会创造需求。中国主动开放市场,有助于挖掘新的增长点,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动力。同时,来自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集聚中国,也将产生 “鲶鱼效应”,为中国本土公司可以提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机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对世界各国而言,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意味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的价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此时,中国分享自身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全球公司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订单与生意,显然有利于消除贸易、投资、技术壁垒,有利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利于汇聚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合力。
“一带一路” 倡议为全球产业链空间的拓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产业投资合作项目,覆盖多个行业,有力促进了各国产业体系升级和产业链优化。
截至 2023 年末,中国企业在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设立境外企业 1.7 万家,直接投资存量超 3300 亿美元。2023 年,中国企业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直接投资达到 407.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1.5%。投资主要投向制造、建筑、批发零售、电力等领域,与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近 730 亿美元,为当地创造 53 万个就业岗位。承包工程方面,2023 年中国企业在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 2271.6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1320.5 亿美元,其中七成为基础设施类项目,包括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项目和 “小而美” 民生项目,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
去年,京企投资 “一带一路” 达 6.4 亿美元,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京企在 “一带一路” 投资多侧重于商务服务业,其中电子商务与本土老字号品牌在海外发展迅速。
第三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 10 月 17 日至 18 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一起发展繁荣”。作为建设主力军,我国中央企业积极布局、广泛参与。从大基建到 “小而美” 的民生工程,一个个路、桥、港、园区、装备项目,带动技术、标准、设备走出去,也让共建伙伴获得实惠。截至目前,中央企业拥有 8000 多个机构和项目,直接带动外方员工就业近百万人。
基础设施 “硬联通” 方面,10 年来,中央企业累计承担境外港口、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项目超 200 个,涌现了雅万高铁、马普托跨海大桥、比雷埃夫斯港等明星项目。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启用,这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列车的设计制造既依托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平台,又增添了适应性优化设计,以适应印尼高温高湿高盐雾的运营环境。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宛若飞虹,跨越蓝色海湾,主跨长度刷新非洲悬索桥主跨径之最,不仅保障了货轮通航需求,还降低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攻克了沥青浇筑难题,丰富了大吸水率粗骨料配置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成果。
规则标准 “软联通” 方面,10 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工作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三大电信运营商海外服务网络遍及 40 余个国家,铺设出新型基础设施的 “高速路”。
共建国家人民 “心联通” 方面,10 年来,中央企业建设运营的产业园区达 20 多个,一方面,积极吸引当地和第三国产业入驻,帮助所在国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协助当地解决交通、用水、用电、就业等民生问题,累计承担水电、风电、光伏项目超 270 个。
第六届中国 — 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境外园区暨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投资推介会在银川举办,集中签订了 25 个中国企业与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经贸合作项目,总金额 370.95 亿元人民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医疗民生、贸易等领域。
“一带一路” 倡议对全球价值链的重塑作用显著。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即促进了供应链的畅通。中国将由 “中国制造” 转变为 “中国建造”,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增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以从加强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的研究和交流、加强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的政策沟通、加强对共建国家的投资、带动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等四方面入手。
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取得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成果,贸易投资更加深化,项目合作更为丰富,平台机制更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共建国家拓展发展空间,呈现行业分布广泛、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新兴领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有效惠及当地民生等特点。未来,商务部将着力抓好加强战略对接等四方面工作。
中国企业热情参加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铺就共富路;在刚果(金),铜钴资源开发项目带动我国成熟技术、先进装备 “走出去”;在南非,德阿风电项目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带来就业带动教育。设施联通方面,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经贸深化方面,中国企业打造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产业体系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
市场 “磁吸力” 慢慢地加强,中国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国持续完善产业体系,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中国不断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10 年来,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开展一系列产业投资合作项目,覆盖农业、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的经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有力促进各国产业体系升级、产业链优化。
共建 “一带一路”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10 年来,共建 “一带一路” 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 “一带一路” 激活了共建国家的发展动力,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新的更大活力,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了新的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