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千米隧道、曾付出25条人命,为买设备、曾忍受西方羞辱,他们垄断工程机械,漫天要价,甚至不许我们靠近学习。
然而,仅仅二十年,中国盾构机横扫全球,将天价神器打成白菜价,让欧美日巨头反过来向我们采购!
时间回到1974年,南疆铁路建设的工地上炮声隆隆,一个名叫星光三号的隧道,是所有工程的拦路虎。这条隧道不算特别长,也就三千七百多米,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得让人心酸。
没有先进设备,上阵的就是人,超过四千名建设者,靠着最原始的铁锹和钢钎,向着坚硬的山体发起了冲锋,那不是施工,更像是一场战争。
头顶是随时有可能掉落的滚石,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沟壑,每一次爆破都像是在鬼门关前走一遭,因为保护措施几乎等于零。
整整四年,四千多人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啃下了这条隧道,代价是什么?二十五名铁道兵永远长眠在了这里,算下来,平均每掘进一百五十一米,就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倒下。
当时,队伍里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叫周先明,他亲眼目睹了战友在自己面前牺牲,那种无力感和悲痛,像烙铁一样刻进了他的心里。
他对着这冰冷的山岩,发出了一声直击灵魂的呐喊:“我们何时挖隧道能不再死人?”
这句问话,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也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中国工程师的心里,大家都在渴望一个神器的出现,一个能替代人力、能保障生命的神器。
当时间推进入了九十年代,我们终于能用钱来解决一部分问题了,想着总算能不用再拿命去填,可很快,我们就发现了自己掉进了另一个更深的坑里,付出的代价,是尊严。
1997年,为了修建西康铁路的秦岭隧道,中国决定向国外采购当时最先进的隧道施工设备——盾构机。
这玩意儿,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技术牢牢掌握在德国、日本、美国少数几个国家手里,全球超过九成的市场,都是他们的。
我们看上了德国货,对方开价,两台二手的,7.6亿元人民币,这一个数字,约等于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七。
为了打通一座隧道,我们几乎是倾其所有,但这一笔交易,根本不是平等的买卖,更像是一种技术上的“纳贡”,我们付了钱,却依然没有半点主动权。
机器买回来了,核心技术一点没给,设备一出故障,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德国工程师来修,一个工程师,一小时五千块,计时不是从他踏上中国土地开始,而是从他离开德国的家门那一刻算起。
更屈辱的是,德国人维修的时候,会直接在现场拉起一道警戒线,我们自己的工程师连靠近学习的机会都没有。
有时候,明明是一个拧几下螺丝就能解决的小毛病,他们能故意拖上好几天,只为能赚更多的服务费。那时候的我们,完全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这种憋屈的日子,我们忍了将近二十年。
买,是买不来核心技术的,靠,是靠不住别人的施舍的。整个行业被这种屈辱感反复敲打,一个共同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为什么咱们不可以自己造?”
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这是一个关乎尊疑严的问题,自主研发,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我们唯一的活路。
退无可退,那就只能冲锋。2001年底,国家终于下定决心,将盾构机的研发正式纳入了“863计划”这个国家级的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由央企和国企牵头,王大恒、王淦昌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亲自坐镇,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扛起了这面大旗,一个拼凑起来的开发团队正式成立,说“拼凑”一点不夸张,整个团队只有十八个人,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平均岁数不到三十岁。
这帮年轻人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他们中的很多人,连一整的盾构机都没亲眼见过,没有图纸,无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摸索。
这群被寄予厚望的“十八罗汉”,就是在这样近乎空白的条件下,开始了追赶之路,他们付出的,是第三重代价——巨大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战略研发投入。
两年后的2004年,奇迹发生了,他们自主设计的“先行一号”土压平衡盾构样机成功下线,虽然只是样机,但它宣告了中国盾构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到了2008年,一台名为“中国中铁一号”的庞然大物缓缓下线,这是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我们终于能挺直腰杆说,我们有自己的“工程机械之王”了!
真正的考验,才起步,2009年之后,国内基建需求如同井喷,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盾构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一机型根本没办法应对。
最初的十八人团队,迅速扩充到一百零八人,他们系统地研究了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所有主流技术,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慢慢地,他们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开始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针对不同的地质,他们研制出了系列化的盾构机。
2013到2015年间,中国接连搞出了两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矩形盾构机和世界顶级的硬岩掘进装备。到这时,谁也不敢再小看中国的技术实力,我们已稳稳地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
曾几何时,德国海瑞克被认为是盾构机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峰,尤其是主轴承这样的核心部件,更是我们最后的短板。
但到了2020年9月,随着采用国产三米级主轴承的“中铁872号”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这最后一块技术壁垒也被我们亲手砸得粉碎,我们不仅能造,还能造得比你好,比你便宜。
2012年,中国盾构机首次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的工地上大显身手,这只是一个开始。很快,新加坡、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超过二十一个国家都出现了中国制造的钢铁巨龙。
到2018年底,国内市场上,国产盾构机的占有率已超越了百分之九十,放眼全球,中国产品更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仅2018年一年,我们就出口了一百二十七台设备,金额高达三点六九亿美元。
市场格局的颠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曾经动辄数亿人民币的“天价神器”,在国产化的冲击下,市场均价一路暴跌到了两千二百六十万块钱左右。
昔日的奢侈品,变成了超高的性价比的工业标配,这下,轮到那些海外巨头们坐立不安了,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大幅降价来保住仅存的市场。
最具标志性的一幕发生在2019年,曾经的技术“三巨头”之一,日本,竟然也开始向中国采购盾构机,攻守之势,彻底逆转。
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付出了尊严的代价,付出了追赶的代价,最终,让全世界,为重塑规则付出了“代价”。
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都已化为我们脚下的通途。这背后,正是无数个像盾构机这样的产业,用几代人的血汗、智慧和不屈的抗争,一步步改写自身“代价”的内涵,最终共同铸就的国家奇迹。
从用人命去换进度,到用尊严去换技术,再到用心血去换未来,我们终于走到了今天,一个能自己决定要付出何种代价,去换取一个怎样未来的时代。
上一篇:企业应自念节能“紧箍咒”
s



